谈观念史研究的若干问题【时间地点变更】

发布时间:2023-11-18浏览次数:17

报告人:高瑞泉

时间【更新】:2023年11月29日(星期三)13:30-15:00

线下地点【更新】:华东师大闵行校区一教128

告专家简介:

高瑞泉,生于无锡,高中毕业后曾在农村插队落伍八年有余。1982年被华东师范大学破格录取为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即留校任教。2002年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首批终身教授,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现为ECNU Review 主编、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儒联顾问、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副院长。著有《天命的没落——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研究》《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中国现代性的观念谱系》《从历史中发现价值》《智慧之境》《平等观念史论略》《动力与秩序——中国哲学的现代追寻与转向(1895-1995)》等;主编“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丛书、《中国思潮评论》丛刊。多次获得上海市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报告内容简介:

中国观念史作为一项学术活动,其源头可以上溯百年;近期渐趋繁盛的现象则不妨视为对“有没有‘中国哲学’”争论的实践回应。悬置论争的结论,观念史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过去的观念”;而触发研究兴趣的,是“过去的观念”与“现在的我们”及我们“现在的观念”之间的关系。观念史和包括哲学史在内的一般知性思想史一样,隶属于思想史,不过观念史注重的是“固定化的‘思想产品’”之一的“观念”,而非体系哲学之前后更替或逻辑关系。与偏向历史学的实证观念史不同,它偏向于哲学,主要研究蕴含在相关术语及其用法中的“观念”的意义之生成、分化与演变,是一种解释或批判的观念史。对于实证观念史,它乐观其成,又需要不同程度地涉及社会文化史,因而应该在诸相关学科的关系中获得自身的定位。观念史的学科自觉,关系到如何“认识我们自己”,是重构中国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观看方式:

拔尖计划2.0全国线上书院直播:

https://lexiangla.com/open-live/lives/de8d216c778511ee962a6eda72ed04d3?company_from=abf7054ca02811ebb5b232fb5fc09e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