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国际化培养体系,推动拔尖学生国际合作、学术交流向实质性、更高层次迈进,切实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025年暑期,华东师范大学卓越学院以“聚焦、交叉、颠覆、进步”为策略,联同各拔尖计划2.0基地策划组织系列基础学科“成长伙伴”国际暑期学校。
2025年8月7日—8月23日,历史学、地理科学拔尖基地联合主办的“成长伙伴”国际暑期学校顺利举行。此次暑期学校的主题为“探秘非洲:跨越印度洋的互联互通”。活动得到华东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历史系和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的支持,吸引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郑州大学、苏州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二十余名同学参加。暑期学校依托华师大-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海外工作站,创新性地采用“国内集中学习”+“跨国沉浸体验”+“国际学术会议”的形式,打造“历史+地理”的跨学科、跨文化深度学习之旅,旨在推进基础学科和区域国别学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为青年学子搭建触及前沿、对话世界的国际化平台。
第一阶段·华东师范大学
开营仪式
8月7日,暑期学校在闵行校区正式开幕,由历史学系副系主任李晔梦主持。本科生院院长助理徐幻与历史学系沐涛教授分别致辞,介绍我校卓越学院和非洲史、环印度洋史研究的基本情况,鼓励各位青年朋友借此机会加强跨专业理解,问道求真、砥砺学问、结交挚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童杨帅作为学员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参加活动的初衷和目标。
学术前沿报告
暑期学校第一阶段共举办13场学术前沿报告,来自政府部门和高校的专家学者聚焦中非关系、环印度洋区域尤其是非洲东部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化等领域,为同学们带来知识盛宴。
8月7日,原中国驻坦桑尼亚、塞浦路斯特命全权大使刘昕生以《探秘非洲》为题,结合亲身经历,从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多角度介绍非洲的基本状况。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张忠祥主讲《中非文明交流互鉴:青年的角色与作用》,聚焦青年在中非交流中的作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非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舒运国主讲《东非与印度洋奴隶贸易》,全面展现一段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在大航海时代之前,由阿拉伯人主导的东非奴隶贸易。
8月8日,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名誉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9-11卷国际科学委员会副主席李安山主讲《印度洋经济圈上的非洲:梦想起航的地方》,从史料、个人经历等方面关注人们对非洲的误解、非洲的历史遗产、非洲对中国的重要性等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世界史)成员、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沐涛主讲《坦桑尼亚历史与现实》,从学术史回顾、基本国情、人文环境和发展脉络等方面全面讲述坦桑尼亚基本情况。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撒哈拉以南非洲研究中心主任高良敏主讲《互动何以互融:坦桑尼亚眼中的中国》,从在坦中国人与当地人的关系视角切入,重新审视当下的中坦关系。
8月9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孙遇洲主讲《全球六十年代的枢纽:达累斯萨拉姆跨国活动的政治文化生活》,以上世纪六十年代东西方各国文化在达累斯萨拉姆的流行与政府政策为切入点,剖析坦桑尼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球运动中的独特位置。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副教授蒋华杰主讲《全球史视野下的当代中非医药交流(1963-1994)》,以社会主义全球医学网络为切入点,全面论述中非跨国医学的知识生产和传播问题。
8月10-11日,华东师范大学紫江青年学者、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Thomas Burnham(马柯瑞)主讲《非洲与全球冷战》,从全球冷战的角度探讨非洲的独立、经济发展及不结盟运动,分析非洲国家实现自立与外交自主,以及美苏等大国如何通过发展援助影响非洲国家。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演主讲《尼罗河三角洲过去一万年环境变迁与古埃及农业兴衰》,以尼罗河及其三角洲的基本概况和历史变迁为线索,剖析了环境变化与文明兴衰间的互动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胡志丁主讲《地理学与环印度洋区域国别研究》,围绕着区域国别研究与地理学的关系、区域国别研究的理念、路径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
8月1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副教授魏媛媛主讲《斯瓦西里语与斯瓦西里文化》,从语言学角度关注斯瓦希里语的概念及其发展史,斯瓦西里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李鹏涛教授主讲《非洲史学的全球转向》,从背景、表现与核心议题三个方面关注非洲史学的形成、发展和面临的挑战。
微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刘伟才主讲《非洲文明》微课程,以非洲概况、古代非洲、近现代非洲三个板块,系统梳理非洲文明的发展脉络,并关照非洲史研究中的若干核心问题。蒋华杰导赏《卢旺达饭店》,该电影以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一名饭店经理在种族仇杀中成功挽救1268位图西族及胡图族难民的故事。
现场教学
暑期学校组织三场现场教学。在达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何烈辉主讲《坦桑尼亚发展与中非经贸关系》,以长期在非洲经商的企业家视角,介绍坦桑尼亚的基本情况、中国在非投资项目等。在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展,同学们一睹来自埃及国家博物馆、卢克索博物馆等七家埃及重点博物馆和萨卡拉地区的最新考古发现的数百件珍贵文物,近距离接触璀璨的古埃及文明。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明主讲《桑给巴尔:一个斯瓦西里城邦的印度洋往事》,介绍东非与环印度洋其他地区的交流与互动。同学们还参观了“犹说宝船来: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展”,沉浸式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分组汇报
8月12日下午,暑期学校举行第一阶段小组汇报,由李鹏涛、蒋华杰担任点评嘉宾。第一小组题目为《从历史地理看坦赞铁路》,从史地结合的角度考察坦赞铁路的兴建与发展。第二小组题目为《前资本主义时代印度洋奴隶买卖与性质演变》,分前资本主义时代和西方殖民入侵后两个时段对印度洋地区的奴隶贸易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三小组题目为《桑给巴尔:丁香之岛的崛起与挑战》,考察桑给巴尔岛丁香种植产业的发展演变和如今面临的挑战。第四小组题目为《从压迫到自由: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历史与废除》,围绕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从建立到废除的历史变迁进行研究。第五小组题目为《谋定而后动:16世纪以前的印度洋文献举例》,结合《红海环航记》《道里邦国志》《瀛涯勝覽》三份文本,对印度洋早期的文献保存情况作了介绍。第六小组的汇报题目为《“倒退”中“前进”?种族隔离政策与南非经济》,对南非经济在种族隔离政策废除后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和分析。
点评嘉宾
六个小组汇报
学员代表发言
结业仪式
第一阶段结业仪式由蒋华杰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党委副书记王应宪简要介绍我校世界史学科的基本情况,祝福大家收获跨校际、跨专业的学术友谊,希望在同学们心里播种了解非洲、理解非洲的种子。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朱馨莹、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东翼代表学员发言,全面回顾暑校学习期间的见闻与收获,对未来学习作出展望。王应宪、李鹏涛为全体同学颁发结业证书。
第二阶段·坦桑尼亚
2025年8月15-22日,暑期学校第二阶段在坦桑尼亚正式开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和地理科学学院的12名同学首次跨越印度洋踏上非洲大陆,参与多场学术研讨和田野考察,尝试“走进非洲、理解非洲”。本科生院拔尖与通识教育办公室主任刘俊升,历史学系副教授姚远梅、教务秘书卢建平,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胡志丁、教授夏海斌参与活动指导。
学术研讨
8月15日,同学们参与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举办的“中国与东非:跨越印度洋的互联互通”国际学术会议。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Silkiluwasha Mpale和华东师范大学沐涛教授分别代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致辞。来自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大学与研究机构的二十多位学者围绕印度洋与中国-东非交流,中国与东非关系的记忆与遗产,中非关系与技术合作,气候变化、教育和公共卫生系统四个议题展开讨论,关注中非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中国企业在坦投资与建设、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中医在坦桑尼亚的发展等诸多内容。同学们也积极参与上述讨论与交流。
主题研讨
8月18-19日,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学者带来5场主题研讨,内容涉及东非地区环境与文化、跨文化互动与文化多样性、非洲农业地区的疾病与医疗等。
8月18日,历史系系主任Hezron R. Kangalawe主讲The Interconnected History of East Africa,回顾东非悠久的对外交往历史。达人文学院教授Nicholous Asheli主讲Culture History Geography Language Interface: Why Languages Differ,展示语言差异背后的深层逻辑。
8月19日,历史系教授Y.Q.Lawi主讲Changes and Continuities in Local Articulation of Life, Illness and Healing in Rural Africa: A Case of the Iraqw of North-Central Tanzania,通过梳理坦桑尼亚本土社会对疾病与治疗的认知体系,探讨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与存续,以及不同文化对人们的疾病与治疗观念的影响。副教授Elgidius Ichumbaki主讲Unravelling the Links between the Tanzania’s Coast and Ancient China从考古发现切入,梳理了斯瓦希里文明区与其他地区的交往和联系。历史系研究员Andrea A. Kifyasi主讲South-South Cooperation-Possibilities &Limits,重新审视“南南合作”的进步与局限。
历史、地理联合田野考察
在坦桑尼亚期间,师生团队先后赴达累斯萨拉姆市、桑给巴尔岛和莫罗戈罗区开展东非历史遗产和中非文化实地考察,探索植物、动物、气候变化与东非文明的演变。
在达累斯萨拉姆市,同学们参观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校园。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是坦桑尼亚历史最悠久且规模最大的公立大学,创办于上世纪60年代,校园内有恩克鲁玛会堂、A.B.Westion Building等众多历史建筑。在坦桑尼亚国家博物馆,体悟非洲文明的悠久璀璨,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正在此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献图片展”,铭记过往的苦难才能对如今的和平与发展加倍珍惜。同学们还参观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和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孔子学院。坦赞铁路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共同修建,铁路东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西迄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5公里,是中非友谊的重要象征。坦赞铁路的轨枕上还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制”的字样,历经风吹雨打依然清晰。
在桑给巴尔岛,同学们在世界遗产石头城中观摩独特的城市文化,探访阿拉伯人生活遗迹,登上“Prison Island”,参观奴隶贸易展览,感悟奴隶贸易的血腥与压迫。回到坦噶尼喀,同学们乘坐火车深入内陆,在远离现代城市的莫罗戈罗,与保持着原始生活方式的马赛人进行交流,体验最原始的钻木取火,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独特文化。同学们还走入草原,实地感受旱季草原的风貌,对当地动植物、地形地貌等进行考察学习。
近年来,在卓越学院的统筹和支持下,我校历史学和地理科学专业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导向,连续联合举办赴新疆、安徽等地的联合野外实习,旨在从时空角度认知人类历史演进脉络与人地协同发展模态,理解国家发展战略的思路与内核。本届暑期学校首次跨出国门,探访古老神秘的非洲大陆,关注东非国家与印度洋周边地区历史、地理、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标志着我校学子的足迹从“丈量中国”到“走向世界”,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到“海上丝绸之路”,跨学科融通力和跨文化理解力得到显著锻炼和提升。
部分学生感言(节选)
北京外国语大学 祖鲁语 赵易佳
暑期学校中我度过了一段格外美好的夏日时光。这段充实的旅程中,我与伙伴们一同沉浸于学术讲座、实地探访与实践交流等多元学习环节,围绕国际问题与非洲社会文化展开热烈探讨。每当不同观点交汇碰撞,总能迸发思想的火花——我们不仅深化了对非洲大陆的认知,更在思维的交锋中收获了真挚的友谊。老师们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带来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讲座。他们分享的学术观点极大丰富了我对印度洋历史、文化与地理的认知。特别是最后一天魏老师关于斯瓦西里语的专题分享,班图语言语法知识的相似性和斯瓦西里文化的历史渊源让我印象深刻,作为一名非洲语言的学习者,我体会到非洲语言知识体系中的奇妙联结。这段夏日记忆不仅拓宽了我的全球视野,更点燃了我探索世界的热忱。未来,我希望以语言为桥,继续探寻非洲文化的深层魅力。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包梓睿
在来暑期学校之前我对于非洲相关知识知之甚少,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了解,拓宽视野的同时构建了坚实的知识框架,使我对非洲广袤而多样的地理环境及其历史进程有了深刻理解。而前往中国航海博物馆以及上海博物馆的埃及展,则是一次又一次震撼的沉浸式体验。在上海博物馆里面对精美的圣甲虫雕饰、神秘的木乃伊棺椁,书本上抽象的历史瞬间化为触手可及的实物,让我真切感受到古埃及文明的辉煌与深邃,体会到文明交流自古便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
暑期学校学习的经历让我尤为深刻地认识到青年在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独特作用。我们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应成为积极的传播者和创新的连接者。以此次暑期学校为纽带,我们这一代青年有能力也有责任,用全新的视角、创新的方式,增进中非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共同书写中非友好与合作的新篇章。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袁峤
这个夏天像一本被风翻开的地图。第一页在华东师范大学。一周时间里,国内几乎所有非洲史领域的学者密集讲授,地理系老师加入,将等高线与经纬网铺到历史叙述的底板上。知识由浅入深展开:从大陆板块与气候带谈起,到民族、帝国与殖民遗产,再到冷战格局与全球价值链的重组,历史的纹理在地理的支撑下显影,体现出跨学科研究的极致魅力。
第二页在坦桑尼亚。我们走进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课堂,课后步行穿城,街头摊贩、拥堵车流与新起的商厦同框——“落后”与“现代”并不是彼此排斥的形容词,它们在一条街上交错出真实的经济地貌。乘船上桑给巴尔岛,石头城的墙面黏着盐与潮,奴隶市场旧址的地下室逼仄阴湿。更辽阔的一页在草原,辽长的天幕下,旱季草原上的动物坚韧而灵动,马赛人的红披风在风里闪动。夜里望向星群,不禁令人想到一个朴素的命题:很多非洲问题,是“距离”的问题——从矿点到港口的距离,从政策到社区的距离,从历史创伤到现实修复的距离。
我一直对中非冷战时期文化、经济外交感兴趣,过去我也追问非洲“为何发展迟滞”,这次行走几乎让我推翻了之前纸上谈兵的所有设想。殖民边界遗产、冷战时期的依赖路径、全球价值链位置、制度供给与治理能力、气候脆弱性与公共品供给在达市的码头、公交站与市场被逐一具象化,历史学者不应习惯只在档案里寻找证据,记忆与遗忘并存,我们需要更谨慎地与过去对话。
华东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舒清圆
本次暑期学校的学习旅程,是我大一学年珍贵的成长经历。作为地理专业学生,这次学习让我在理论与实地的碰撞中,真正读懂了非洲的土地、历史与中非关系。第一阶段活动帮我构建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刘昕生大使结合外交经历解读非洲,让我意识到这片大陆不是遥远的“异域符号”,而是有着鲜活历史与复杂现实的生命体;胡志丁教授将地理学与环印度洋区域国别研究结合,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跨学科分析的思路。刘演研究员关于尼罗河三角洲环境变迁与古埃及文明兴衰的报告,更让我直观看到地理要素与文明发展的关联。这些讲座打破了我对非洲的单一认知,也为后续实地考察打下理论基础。
当踏上坦桑尼亚的土地,所有理论知识都有了具象的落点。在达累斯萨拉姆看到坦赞铁路时,我站在铁轨旁久久驻足,这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中非合作的见证,它的走向、沿线的城镇布局,都藏着地理与历史交织的故事。桑给巴尔珊瑚礁石筑成石头城美丽又宁静,却又承载着奴隶贸易的残酷与血腥。莫罗戈罗的稀树草原上,看着人工烧荒后冒出的新芽,不仅填补了我对南半球地理景观的认知空白,更让我理解了当地生态循环的智慧。
此次暑期学校让我深刻认识到,非洲研究需融合历史纵深与地理视野,中非关系的发展也始终与地理空间的互联互通紧密相关。未来,我将继续以跨学科思维,探索地理要素在区域发展与国际合作中的作用。